舂风棠棣文集_山海纪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纪行 (第2/4页)

觉。有的地方正在施工,据说古城墙是用糯米水掺着桐油、白灰,把砖一块一块的垒上去的,非常坚固,所以拆砖时,让维修匠们着实发了愁。

    由于当地政府的保护性开发,山海关古城已经被开发成山海关公园。瓮城是进城的第一道门户,有瓮中抓鳖的意思,占地6000多平方米,高大的围城建筑简直就是一只大瓮。古代作战,当进攻的军队攻开城门后,首先进入的就是瓮城。这时守军把外城门关闭,来个瓮中捉鳖,站在城墙上用滚木擂石一砸,敌军之惨状就可想而知了。瓮城里种满了松树,略低于城墙,象是蓄在池塘里的清水。树荫下还摆放着一些石桌、石凳,累了的游客可在树下小憩。其间有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贝壳、佛珠、宝剑、地图等等物品显得琳琅满目。其中一个很有特色,只要你说出名字,摊主就能在一分钟内写出一首把名字涵盖其中的诗,且写成漂亮的条幅。细细打量一下,这位60多岁的摊主,脸上挂着淡淡的书卷气,象是一名退休老教师。看其笔走龙蛇的功力,估计有八、九段的水平。

    穿行瓮城的门洞,可以直接的接触这座古代城池了。深黑的洞口给人以阴凉的感觉,好像钻进了历史的隧道。已经剥落的方砖,是几百年兵燹的直接见证者,用手摸一摸,拍一拍,似乎便打开了历史的留声机,耳际里隐约听到马嘶人喊。穿过门洞是宽阔的广场,扭过头来,便可以看到天下第一关了。古老的城楼有30来米高,上面的了望孔涂着红色的油漆,远远望去,像一只只鹰的眼睛。据说为了不让飞鸟在城楼里筑巢破坏,古代的建筑师在建楼时巧妙的运用了生物警界原理,使飞鸟不敢近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天下第一关”几个大字。原匾是明朝宰相严嵩书写的,后人厌其官德败坏,就换成守将肖显的字了。我对“天下第一关”有种特殊的感情,早在孩童时就听说,从前的霸县人迫于生计闯关东,以此楼为界,望不见此楼就等于背井离乡、形同流浪了。但现在人们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盲流”的历史是一去不复返了。另外是早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和王金逢曾闯荡在此,并合影留念。两人都穿着浅绿色的军褂,还各戴着一顶绿军帽,形容比较削瘦。现在看起来显得有点土,但当时就是这个条件。站在城墙前,二十多年后能够重踏父辈曾驻足的地方,心中自然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沿广场向东,是一座5米来宽,约有100米长的砖砌城坡,坡度有30度左右。这里原是古代的兵道,据说可以容纳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并排上下。中间是马道,士兵、信号兵可以直接骑马上城。天下第一关城楼是一座二层建筑,一楼陈列着古代士兵作战的各种甲胄和兵器,其中有一柄锈迹斑斑的大铁刀,有200斤重,据说清代考武状元,举得起此刀者才有资格入围。厅中央挂着的一幅古代山海关战略形势图颇引人注目,观图看景,眼前顿时明朗开阔起来,山、海、城结为一体,蜿蜒起伏,蔚为壮观。而山海关骑山抱海,易守难攻,可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想当年清军从东北挺进中原,如果不是因为吴三桂的“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近代中国的历史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城楼西侧的小广场,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抬花轿,这是当地人结婚的习俗,据说新娘坐上花轿颠一颠,可以颠掉身上的秽气,现在已开发成表演节目。在喇叭的喧闹声中,小伙子们正在抬一位30多岁的女游客,那起伏的样子有如北戴河的波浪,大概颠得太厉害了,女游客不时的发出“呀呀”的惊叫。沿着“天下第一关”城楼往东而行,城墙8米来宽,女墙有1米半高,下面有排水孔和了望孔。这座易守难攻的古代城池,自古以来有多少跨过它的军队是靠冷兵器厮杀?——固若金汤的城池能够防御强敌的入侵,却奈何不了守将的变节。从入口到出口共有52个泥塑像,每隔几米一个,徐达、肖显、郭亮等,都是古代山海关有一定政绩的守将,一个个槐梧高大,或驻守、或凝思、或疾书、或远眺,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同行中有叫郭亮的,大家便和他开起了玩笑,拉着他和身后的“郭亮”合了一张影。

    在城墙上遇到一个背着口袋拾矿泉水瓶的老汉,大家边聊边把喝完的矿泉水瓶交给他,他告诉我们一天可以捡1000多个空瓶子,按1角钱1个,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呢。看来,旅游业确确实实在拉动当地经济方面功不可没,这种作用使置身于古城里的人都深受其益。

    下午3点钟,我们来到老龙头。如果把万里长城比喻成一条巨龙的话,那么山海关入海口,就是这条巨龙的头。老龙头公园也是一个收费公园,城中有古代官兵的红墙灰瓦的营房,粥房、碾房、兵器房,井然有序的被分在生活区、储藏区等几个区域,看得出当时军纪的严整。营房的最前面是军官们住的地方,除房子显得大一点外,其余的和士兵的住房都差不多。再往前走是点将台,2米高,8米见方的一座石灰台,传说当年戚继光将军曾在这里点将练兵。整个校兵场大约可以容纳1000余人,只是现在新建了一座八卦阵墙,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澄海楼是老龙头的最高点,这座二层的砖木结构楼房,高约20米,踞山望海,飞檐四挑,气势磅礴,象是“龙角”二楼巨匾上“雄襟万里”四个雄浑的大字,显示出古代守将的博大胸襟,不禁令人折服。一层南北两面墙上,铭刻有曾到此游幸的明清皇帝诗文。其中清高宗“我有一勺水”之佳句,形象地道出了渤海湾之势,显现出了一代名君的超凡气度。而清世宗的“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静云霞。绕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卷花。”的诗,又更让身临其境之人揣磨神往。

    拾级而上,站在澄海楼上远眺,巍巍雄关,浩然沧海,尽收眼底。阵阵海风袭来,不禁令人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海忘返”之感。快艇在海面上飞驰,白鸥穿梭在海天之间,漂亮的巨轮在不远处游弋。加之古城墙、旌旗和如织的游人,构成了层次感极强的画面,令人目不遐接。沿城墙顺势而下,入海的部分有50多米长,真正的“老龙头”则踞在城墙尽头。在一块2米长,1米半高的汉白玉石碑上“老龙头”三个红色的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石碑四周被不锈钢栏圈护着。见到长城之首,大家游兴顿增,纷纷站在石碑前留起影来。

    联峰山

    原订8月11日上午参观集发农业观光园和联峰山,但大家说差不多都在农村生活过,集发农业观光园就不去了,于是就直奔联峰山。联峰山公园位于北戴河海滨中心偏西,傍海东西绵延5公里,由东、中、西三座森林覆盖的山峰组成,因山势连缀故有联峰之称,远视似莲蓬,故又称莲蓬山。最高峰东联峰山海拔153米,是北戴河的制高点。联峰山山峦俊秀、林深谷幽、石奇洞怪。近年来,在中联峰山主峰绝顶发现“汉武台”联峰山神秘的面纱正在逐步被揭开。

    沿公园里一条3米多宽的水泥路前行,时而下坡,时而上坡,不知不觉间已进入了森林。树木以松树居多,枝繁叶茂,遮天盖日,穿行在石径中,伸手可以摘下树上黑黝黝的松塔。虽是炎炎八月,但一路上却凉风习习,清爽怡人,耳畔传来时断时续的蝉声,令人好不惬意。而一个个被竹篱圈围起来的植菊养鹿的精巧院落,使人顿生“幽圃落花多掩径,短篱疏菊不遮山”的情思。游人在林间穿梭,走累了的在路旁的石凳上小声谈着话,游兴正浓的则拿着相机不停地留影。联峰山风景很多,民国年间号称的“海滨二十四景”有二十处在这里,了望台、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