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 老臣新策 (第2/2页)
药喝了,再论其它。” 浓黑的药汁才放凉就被端来,让朝平公主拧着眉灌下了。沈墨即又亲自喂给她蜜饯,哄好阿妹后,他就该去处理政事了。 “你再歇会,需要什么随意使唤宫人便是。” 朝平摇头:“倒也没别的,阿兄寻几本简单的书给我,我教缃橘识字。” “自是可以的,你随我来。” 领阿妹进入自己的书房,沈墨即由着她去翻籍本,自顾自坐到案前。他的几上左手边堆着些奏书,是今晨刚由御书房处送来的。圣上有意培养三位已经参政的皇子,所以常常会放事务下来。 桌子正中则铺了一篇文章,除题目外仍是空白,一笔未动——这正是国子监入学的试题。 言太祖景帝设立宫学,统一教育所有年满八岁的宗室子女,并在官家贵族中挑选伴读。又袭康制,由国子监辖六学,为言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这里面的六类学院分别接收十四岁上各品级的官僚子弟,所授课业不同,师资力量亦有不同。 原本,国子学只收三品以上官员后代,而宫学生自然也是会直升其中的。这些贵族子弟虽无需帮衬农忙,亦不必来回奔波,却有着和民间相同的田假和授衣假,直到六月才开学。就在前一段时日,吏部的萧尚书突然提议,国子学不以出身论资格,而是广开门路,设入学测试,令庶人也可就读。 启奏之初,朝中大臣半数赞同,半数反对。就在今日早朝,圣上终于压下种种声音,同意此事。然而因着时间紧迫,政策无法惠及全国,只在京中试行。 “所以阿兄是附议的吧?这是好事。”沈夙阳不知何时来到案边,看到奏书上朱批,已将情况了解大概。 沈墨即颔首:“附议是自然的,但好事……倒不见得。”他沉吟片刻,提笔在那卷文书上补了些见解。 “怎会?”小朝平眨眨双眼。 “同样是读书,你可知为什么宫学里的贵爵子孙整天都在玩乐,而阿兄带你出宫常去的茶馆家郎君,便如此刻苦?” “这我明白。”沈夙阳立刻答道,嗓音软软的,“无论学问读得如何,那些人总能靠祖荫得个一官半职。行商坐贾的纵家底再殷实,也都是不入流的行当。” “若能在国子学完成学业,得到祭酒推荐,便无需层层科举,直接成为贡士。”一字一句吐出事件关窍,沈墨即目光渐凝,“你又可知这其中具体如何运作?本该给自家子孙的利益会被那些庶人夺去,哪个官员会同意?” 再往深里去的更多猜测,他就不便让沈夙阳理解了。如今大言,朝中势力多为几大姓把控,此项政策要是继续发展,是绝对会动摇士族根本地位的。 而那提议的吏部尚书又非他人,正是先皇后的生父禄国公,三皇子和朝平公主的外祖。 沈墨即参政后,不知是否有意避嫌,萧尚书一直未曾与他往来。虽没有过实际接触,但此人城府之深,权势之大,沈墨即向来是有耳闻的。国子监一事不可能只为恩惠庶民,背后一定有更大的谋划。 “这样的情况,阿兄将来能改变吗?”朝平突然问道。 她毕竟年幼,想不透其中弯弯绕绕,却也明白当前的大言,并非是子民皆安乐的盛世。 “……阿兄不敢向你保证。”沈墨即微微吸气,沉肃的神色舒展开来,发出一声轻笑,“但我自当尽力,你也同样。” “是。” 二人说话之间,沈墨即贴身的宦官端着茶上来了。这内侍名叫崔慎,较之他还小两岁,却是已经跟了沈墨即六载。小慎子长得灵巧讨喜,行事也伶俐圆滑,懂察言观色。他放下热茶,低头磨了会墨,听出交谈将尽,便含笑着退下行礼。 “三郎君务政学业向来不喜被人打扰,公主便随奴婢来吧。” 除了内侍两次送茶水点心来顺手会做一些杂务,就连磨松液这样的事,沈墨即独自研习时也是亲力亲为的。知道阿兄的习惯,沈夙阳朝他点点头,就跟着小慎子离开了。 提笔望向未动的文章,沈墨即本对此兴致缺缺,打算敷衍了事。然而就在方才,他决定拿出几分认真来,看此次朝中各方势力要如何筹谋。 他的字迹如人,行云流水之间透出未砺的棱角来。尽管多次劝告阿妹敛锷,可沈墨即自己又何尝不是锋芒难掩,锐意逼人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