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同僚引见 (第1/2页)
六月末,天气越发炎热起来。 朝廷的任命已下,今年科举的状元郎陆昭被委派为福州知州,从五品,而身为探花的陶彦书则被留任京中,担任刑部大理寺员外郎,也是从五品。这样的任命,既是情理之中,却又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陆昭出身寒门,即便今年科举拔得头筹,大获盛赞,基本也是注定要被派到外地做地方官的;而陶彦书名门之后,有父亲和未来岳父的依仗在,留任京中,在重要的司法官署谋职,也是理所应当。然而,福州为中央直隶州府,又是南来北往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知州一职等同于知府,是当地最大的执政官员。大理寺虽深得皇上重用,但员外郎一职却只是个副手,加上大理寺隶属于刑部,刑部尚书崔忍与陶彦书的父亲户部尚书陶珩又是多年的Si对头,如此一来,二人虽官职品级相同,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孰高孰低,却是难以轻易评判。 说起来,这个职位其实算是陶彦书自己求来的。 一月前皇上召前三甲入g0ng面圣,为的是探听一下三人心中所思所虑,也好在定官职的时候多些参考,皇帝虽年轻,但也懂得知人善用。陆昭满腹经纶,多谋善断,难得的是又不拘泥于纸上谈兵,而是借由自己的经历审时度势,是个适合g实事的人。榜眼李崇虽则文采斐然,却又未免过于谨慎,在文字上尚可有些造诣,执行上则欠缺,最好的归属便是尚书台的执笔官吏。 其实当初殿试之时,若按治国论道来说,陶彦书要b李崇更胜一筹,但是当今皇上与陶彦书年少相交,见李崇相貌平平却文笔出众,而陶彦书芝兰玉树、面如冠玉,便心思一动,大笔一挥,把李崇评了个榜眼,而探花给了陶彦书,只因历来探花郎便都是姿容出众之辈,文采和谋略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皇上此举不乏一些玩笑戏弄之意,陶彦书当时看见皇上的表情,便知道他要使坏,但也没法控诉他的恶趣味。此次他知晓皇上的心思,在皇上询问完陆昭和李崇,目光转向自己的时候,面目沉肃,毅然下跪道:“草民恳请圣上,将草民派往刑部任职,官阶品级均由皇上定夺,草民别无所求,但求一全夙愿。”说完,俯身以额触底,久久不起。 此举当真是令在场众人都有些惊讶了。只有和陶彦书私交甚笃的陆昭,明了他心中所想,面sE如常。 当今皇上年二十二,十六岁登基,几年的帝王生涯将他磨砺得稳重老练,但面对这个年少时的伙伴,仍保有几分少年心X。陶彦书此时未受官职,自称草民并无不妥,可是他毕竟是心高气傲的世家弟子,何曾见他如此卑躬屈膝、恳切相求过?皇上初时有些惊讶,随即便饶有兴致地望着匍匐在地的陶彦书,戏谑开口:“Ai卿何出此言?若朕没有记错,刑部尚书崔忍和令尊可是常年不睦啊。” 陶彦书直起身子,慨然答道:“皇上说笑了,不过是家父与崔尚书政见相左,谈不上不睦。”其实他和皇上心里都清楚,要留在京中任职,无非是在三省六部中谋个差事,为了避嫌,陶彦书不好供职于户部和吏部,剩下的无非就是礼部、刑部、工部、兵部,端看陶彦书自个志向如何,是想闲散度日,还是想建功立业。 如今他主动提出刑部任职,可见其有志,却也不高。 皇上意味不明地笑了笑,没有再继续调侃,只道自己会好好考虑。俯首谢恩之时,陶彦书知道,皇上必定是同意了。 是啊,他非池鱼,一心想做只飞鸟,奈何被囚于官场牢笼,不得脱身。既如此,那便尽己所能,惩J除恶,扬一方他心中的正义吧。 任命下达之后,陆昭不日就要去地方上任,作为好友,陶彦书自是要送别一番。 陆昭此人,颇有些孤傲,因此与此次科举的士子们不甚交好。送别宴上没有同届举人们的高谈阔论,唯有陶彦书与之惺惺相惜,把酒言谈。 “陆兄此去福州,虽路途不算遥远,但是出门在外,还是要小心谨慎些。”陶彦书替陆昭满上一杯酒,温言叮嘱。 陆昭不以为意:“陶兄真是小看陆某了,陆某的家乡可b福州距离京师远多了。” 陶彦书闻言一愣,失笑摇头:“是在下多虑了。”名门子弟,却是从未出过远门,真是有些贻笑大方。 “陆兄此番赴任,是圣上特意安排,旨在历练陆兄,三年期满后回京定会委派高官重任。在下虽留在都城,却束手束脚,不如陆兄得以在地方上大展身手,如此想来,真是有些唏嘘。”陶彦书语气调侃,话中的内容却是半点不假,能揣测圣意,还能预判仕途,这一点,青年官僚之中怕是少有人能做到。 陆昭对陶彦书敏感的政治触角一向佩服,也不多言,只端起酒杯敬向陶彦书,一双孤高冷傲如寒潭般的眼眸此刻却是带着柔软的笑意:“陆某贺陶兄得偿所愿,祝你能一展心中宏图,不负初心。” “说得好,”陶彦书举杯相碰,“不负初心,你我共勉。” 酒过三巡,酒量不佳的陆昭已有些微醺,平常冷淡倨傲的外表松懈下来,举止言语间不自觉地带上了在熟人面前才会有的随意。他挥了挥衣袖,面颊酡红,坐姿不甚庄重地斜靠在案几上,抬眸看向陶彦书道:“陶兄,日前常听你提起一位蓝颜……不,红颜知己,其脾气秉X甚是不同寻常,陆某很是神往,不知临行前可否有幸见上一见?” 陶彦书双眸清亮毫无醉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