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七回 化干戈仁宗问程琳 认义妹 (第1/1页)
仁宗正与参知政事程琳谈论当如何化解宰相吕夷简与次相王曾之间的矛盾。 只闻仁宗问程琳道: “在4位参知政事中,你素来清明。看事物也较旁人透彻,最难得的是不偏倚任何1方。 这段时日,两位宰相之间摩差不断,竟相频频提出辞呈。朕便问王曾究竟为何? 不想其却对朕言说吕夷简招权市恩,曾私下收受知秦州王继明之贿赂,这倒令朕为了难。” “官家,这有何难?不妨将2人招来,当面对质便是。 此事若不弄个水落石出,朝堂怕是要永无安稳之日了。” 仁宗闻他之言,皱皱眉头道: “若真如此行事,怕是会加深2人之间的怒气。朕找你来,便是要你从中斡旋调停,让他们重修旧好。” 程琳闻言,急忙摆手推辞: “官家,臣惶恐,断不敢担此重任。 您也知晓冰冻3尺非1日之寒,又岂是臣1句两句化解得了的? 正当仁宗愁眉不展之时,张茂则进来禀告道: “官家大喜,洛大人带着太史炯1家还朝,正在殿外请求觐见。” “哦,小师父回来了,快宣、快宣。” 洛怀川闻听宣召,又嘱咐了几人1番,这才迈着大步走在前面。 顾氏已换成6品安人的凤冠霞帔,太史丹与莺哥郡主皆身着宋服。 “官家,我幸不辱使命,将两位神射手皆带了回来。 同来的还有太史丹之妻,辽皇帝耶律宗真胞妹兼外甥女,安国郡主萧莺哥,及他们的1双儿女。” 言罢,又吩咐众人与仁宗见礼。 仁宗闻言,适才的不快顿时1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面浮现出1抹喜色道: “自你们去后,朕日日挂怀。如今见尔等平安还朝,心里总算落了底。 朕之前曾许太史炯,道其只要携子归宋,军中必有其位。 朕便赏太史丹与其父1样,入骑御马直,同为散直。待有军功,再行提拔。不知你2人意下如何?” 太史炯闻言,想着自己为寻娘子4海漂泊近2十年,虽怀揣报国之志,却苦无机缘。 如今父子2人俱投在军中成了武官,便足以弥补先祖太史慈临终之遗憾了。 想到此处,急忙拉着儿子双双跪倒: “多谢官家厚爱,我父子2人即便肝脑涂地,也要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太史丹也朗声言道: “从今往后,太史丹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定不负圣恩。” 仁宗见状,甚为感动,摆摆手,又继续言道: “2位皆是人中之杰,有你们拱卫京师安全,朕这睡觉都觉得踏实。 萧莺哥虽贵为大辽郡主,却甘愿随太史丹1道归宋。 为了两国交好,朕便将其认为义妹,册封安国公主,愿宋与辽世世代代缔结盟好。” 其实仁宗这样安排自有其1番道理,目前西夏元昊那边闹出了很大的动静。 先是以贺兰山脉为中心,调集军队驻守各边防地区,基本确定下了西夏版图。 其2,李元昊命令大臣野利仁荣将根据其意图创造的蕃字加以演绎,成书十2卷,用以教育本国人民及记载历史。 据说,其还以宋朝某些制度不足效法为由,以适应蕃人能征惯战之风俗为需要,重新制作礼乐。种种迹象表明,大有自力为国之倾向。 出于连辽抗夏之长远谋划,这才破格将萧莺哥进封为安国公主。 毕竟她除了是耶律宗的亲妹子外,还是其舅晋王萧孝先之女。 萧家兄弟几个哥哥在大辽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有了这位公主做纽带,有些事情运作起来便会少了诸多阻碍。 莺哥也是1个懂得感恩之人,心里1直对自己私来宋朝愧责不已。 但看到宋皇帝如此善待,顿时也释然了。此时又闻仁宗道: “你们1家初来京城,不知在何处落脚?” 洛怀川急忙近前道: “我已将太史1家安置在官家之前赠与的闲雅居中,又请了张家婆媳近身服侍。” 仁宗微微颔首道: “朕记得那个院落还是阎文应在时帮着寻找的,虽然精致,却不足够宽敞。 萧莺哥贵为安国公主,理应与其他公主1样有自己的府邸才对。 朕这几日便着人安排此事,必会寻得1处好宅院。” 1直从旁默默观察情势的程琳闻言,忽然灵机1动道: “官家,臣倒有1个建议。如今洛氏1门俱殚精竭虑为国效力。 此次洛掌柜的远赴大辽,迎回了太史1家,更是功不可没。 依微臣之见,何不由朝廷出面将洛家祖宅买下,赏赐与他们?” 程琳的1句话提醒了兴宗,其实自打怀婉进宫做了尚食局典膳,每日里为自己精心调制菜肴。 对每位嫔妃皆1视同仁,尤其对正怀有身孕的延安郡君更是照顾有加。 加之性子温婉贤淑,深得曹皇后赞许与青睐。 不过目前为止,2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未往前进1步。 之前有吕夷简极力阻挠,如今却是怀婉自身对他若即若离,让他摸不着头脑。 曹皇后曾建议他干脆下诏命怀婉近身服侍,然仁宗又不愿强人所难。 不过2人单独相处时,也曾闻怀婉谈起往事,希冀有朝1日能重回洛宅,何不趁此机会圆了其心愿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