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兄弟,兄弟 (第2/4页)
,养了那么多孩子。 被发现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就都生完了。 朱孝瑾有九个弟妹,有时候是双胞胎生下来,有时候是三胞胎,生到朱砂,倒是单独一个。 本来朱孝瑾是要照顾弟妹的,老大本来就是用来带孩子的,反正社会基本都是这样,让老大去带孩子,都说长姐如父,长兄如父。 但是父母不让他照顾了,特地让他跟别人不太一样。 应该来说,小的是最宠的,但是他们就宠大的,当然是因为大的最聪明。 不知道怎么回事,生下来的其他孩子就都不太聪明,只能去干苦力。 鉴于他们现在没有钱让朱孝瑾去读书,决定让朱孝瑾先在主人那边打工。 无论朱孝瑾写的多有名,但大家当时更推崇的是古帖, 书法,也是艺术啊。书画不分家。艺术,有时候也不能被人发掘,而且乡下,大家都不是很有钱,一个大家都穷的地方,只会想怎么有饭吃,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了。有钱人也想买名家真迹,不想买一个没有那么有名的人的作品。 所以在穷困的山区里,教育跟艺术很难发展起来。 私塾在镇上,不在乡下。 朱孝瑾租不起牛车,只能每天起的很早,他会跑到那里去。 那是一场,漫长的奔跑,十六里路,他每天都进行这样的锻炼,居然锻炼出来的非常…… 他本来不觉得自己跑的很快,但他发现别人都跑得很慢。 那几年,过得十分艰难,那时候朱砂太小了,没有印象。 那时候,朱家很穷,没有钱。 他也终于在翻阅书籍之后,翻出来自己的名字到底该怎么写。 朱孝瑾从来不觉得跑步有什么好的。 毕竟他的生活过得很苦,一个很苦的人,又老是干体力活,不得不进行长跑,是不会觉得这有多美好,还让他热爱运动的。 他决心要担得起这个名字。 对爹娘孝顺,成为瑾。 当时玉的寓意是美好的,也很被看重。 美玉无瑕。 他进入私塾的那一年,也就是他弟妹被卖掉的那一年。 他的meimei被卖去妓院,拍出了好价钱。 穷苦人家,长得美貌,又想赚大钱。就是如此。 当然,他的meimei名义上跟家里断绝了关系,父母没跟他说,那是卖掉了,只说是找了好人家。然后就拿到了很多钱。 当然,背地里,meimei还是在给家里寄钱的。 随后,弟弟也被卖掉了。 就像卖猪一样。 一年一年,总会减少。 养十口人是很累的。 不知道为什么,会生出朱孝瑾这么聪明的人来,但是,朱父朱母确实都长得好看。所以他们的孩子长得也都很好看。 虽然如此,朱母自己却不会去做妓女,因为那很下贱。 自然也不会去青楼,青楼在她看来也下贱。 但是这跟她把这些孩子卖掉倒是不冲突。 主要是为了朱孝瑾读书,如果不读书,倒不会急着卖掉,让他们去挣钱养这个家。不过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工作有点让人看不起。 到了后来,朱孝瑾已经有钱坐车,也穿的上好衣服了,那时候,是十四岁,朱砂九岁。 朱砂生的十分好看,只不过穿不起好衣服,穿的是jiejie的衣服,他骨架比他jiejie要大一点,所以穿着,倒也没特别大,但当然还是有点大,用腰带缠住,满是补丁。 同住一个屋檐下。朱孝瑾跟朱砂的区别待遇特别大。 可能因为朱砂是最小的,被打得也最严重。 因为他没有朱孝瑾乖,也不如其他哥姐乖,老是会忍不住去偷吃东西,因此总会被责罚。 他以前出去玩,看到有孩子嫌糖葫芦太甜了,扔在地上。 它看起来特别好吃。 朱砂又饿坏了,忍不住捡起来,谁知道那孩子说:“你怎么捡别人剩下的?” 那孩子非常不高兴,说:“你付钱了吗?” 朱砂说:“你不是不要吗?” 那孩子说:“不要也不能拿啊,这跟抢我的有什么区别?我现在很不高兴,如果你不付钱,我就把你告到官府里去,我要告诉你爹娘。” 朱砂说:“对不起!我错了,你不要告诉我爹娘好不好?求求你了,我会……你叫我做什么,我都会做的。” 他实在是太害怕了,一直在发抖。他不知道他犯了这么大的事。 他当时觉得他爹娘打他已经打的很狠了,听说有人不小心把孩子打残了,然后把孩子赶出家门。 1 朱砂当时什么都不懂。 于是那个男孩说要摸他,他也让人摸了。 他整天所做的就是学女红,绣东西,但他总是做不好。 一个总是在家里学女红的人,想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了解,总是…… 这并不是说朱砂笨,要是人人都像朱孝瑾一样,很小的年纪就能做出那么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早就是天翻地覆,完成几次革命,提前进入二十一世纪。 一个人,总是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得花很久的时间,才能做的很好,可能是十年也说不定。 经过父母的无穷无尽的殴打,朱砂已经褪去了那种攻击性,变得十分胆小,又容易受欺负。 女人不如男人坚毅,有些时候是因为教育不太一样。 朱孝瑾虽然有点反感,不过当时的观念,父母话相当于天命,王权至上,父母就是王权。 所以他也不敢忤逆父母。 1 朱孝瑾一直是个很守规矩的男人,就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要是忤逆父母,父母也绝对不会认为他很优秀。 一个吃不饱饭也不会埋怨父母,还很懂事,只会挣钱,对父母孝顺的人,会很具有反抗精神吗? 当时大多都是朱孝瑾这种人,宋元是个,特别例外的男人。 诸君不要看宋元反抗父母好像很容易,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当时所提倡的行为,说是大不敬也不为过。 不孝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